抗體(Immunoglobulin,Ig)是由B淋巴細胞分化而成的漿細胞所產生和分泌的可特異性結合入侵抗原(Antigens)表位的Y型蛋白質,也叫免疫球蛋白(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體)。抗體的用途非常廣泛,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,可以分為:抗體科研試劑;體外診斷試劑抗體原料;治療性抗體(抗體類藥物
抗體的結構
一、抗體結構
抗體單體呈“Y”字形,包含兩條重鏈(分子量50~70 kDa)和兩條輕鏈(分子量約25 kDa)。如上圖,兩條相同的重鏈與兩條相同的輕鏈通過二硫鍵連接,形成靈活的功能分區。
重鏈:哺乳動物 Ig 的重鏈一共有五種,分別對應天然的 IgA、IgD、IgE、IgG和IgM 五種抗體。不同的重鏈在大小和組成上有所區別, 大約 由450 ~ 550 個氨基酸組成。每個重鏈有兩個區:恒定區和可變區。所有同一型的抗體其恒定區都是相同的,不同型的抗體之間則存在差異。不同 B 細胞產生的抗體 其重鏈的可變區不同,但同一種 B 細胞或細胞克隆產生的抗體其可變區則是相同的,每一個重鏈的可變區都是大約 110 個氨基酸長度,并組成一個單獨的Ig 結構域。
輕鏈:哺乳動物只有兩種輕鏈:每條輕鏈有兩個結構域(恒定區+可變區)。輕鏈的長度大約為211~217 個氨基酸,每個抗體包含的兩條輕鏈總是相同的。
Fab區(抗原結合片段):如上圖位于“Y形雙臂”,包含重鏈和輕鏈的可變區(VH、VL、CH1、CL),通過互補決定區(CDRs)形成抗原結合口袋。CDR是抗體設計的重點,決定了抗體的特異性和親和力。
Fc區(恒定片段):兩條重鏈,決定了抗體的類型(IgG, IgA, IgM, IgD, IgE)。如上圖由重鏈恒定區(CH2-CH3)構成Y形主干,可招募補體、結合巨噬細胞Fc受體,觸發吞噬清除或炎癥反應。
IgG的上述模塊化結構與天然優勢(半衰期長、穿透力高、低免疫原性),決定了IgG可通過基因編輯、片段重組或化學偶聯,衍生出雙特異性抗體、抗體片段、抗體藥物偶連等新形式,為其工程化改造提供了理想支架
不同的結構決定了抗體的類型



按照理化性質和生物學功能,可以將抗體分為IgM(五聚體)、IgG(單體)、IgA (單體~四聚體) 、IgE (單體) 、IgD (單體);輕鏈包含2個功能區,恒定區(constant region,C)及可變區( variable region,V),重鏈功能區因抗體類型的不同而異:IgG、IgA 和IgD 含VH 、CH1 、CH2 和CH3 四個功能區;IgM 和IgE 含VH 、CH1 、CH2 、CH3 和CH4 五個功能區。可變區位于氨基酸鏈的N末端,又被稱為Fv區,是與抗原結合的關鍵區域,其中高變區分布在三個可變的β折疊轉角上,稱為互補決定區(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,CDR)。IgG是人體中最常見的一類抗體,半衰期長、是抗體藥物的主要模板。
抗體藥物大多基于IgG進行改造
二、抗體的主要特性
1、特異性
核心定義:這是抗體最重要的特性!指某種抗體只能與刺激它產生的那個特定抗原(或其特定部位,稱為表位)發生高度專一的結合。
機制:由抗體可變區(尤其是高變區/互補決定區)的獨特三維結構決定,該結構像“鎖”一樣,只能匹配特定抗原的“鑰匙”(表位)。意義:保證免疫系統能夠精準識別和區分海量不同的外來物質(如不同的細菌、病毒株、毒素)和自身異常物質(如癌細胞),避免誤傷自身正常組織(免疫耐受)。核心定義:指免疫系統有能力產生數量極其龐大(理論上超過10億種)、針對不同抗原或不同表位的特異性抗體。機制:由B細胞發育過程中的基因重排(V(D)J重組)、連接多樣性、體細胞高頻突變等機制共同產生。意義:使機體能夠應對自然界中無窮無盡、不斷變異的病原體。是適應性免疫的基礎。核心定義:指單個抗體分子(通過其一個抗原結合位點)與單個抗原表位結合的強度。是兩者之間結合力的總和(如范德華力、氫鍵、疏水作用、離子鍵)。意義:親和力越高,結合越牢固、越不容易解離。在體液免疫應答過程中,抗體親和力會隨著時間推移和反復刺激而逐漸升高(稱為親和力成熟),產生更強效的抗體。核心定義: 指整個抗體分子(通常具有多個抗原結合位點)與整個抗原分子(通常具有多個相同或不同的表位)結合的總強度。機制: 由于抗體通常是多價的(如IgG有2個結合位點,IgM有10個),當一個結合位點結合后,其他結合位點結合同一抗原上的鄰近表位會更容易,產生協同效應,大大增強總的結合強度。意義: 親合力效應使得抗體能更有效地結合、聚集(凝集)和清除帶有重復表位的病原體(如細菌、病毒顆粒),形成大的免疫復合物便于吞噬清除。核心定義: 指抗體在結合抗原后,其恒定區(Fc段)所介導的、清除抗原的一系列生物學活性。中和作用: 直接結合病毒或毒素,阻止其侵入細胞或發揮毒性。調理作用: Fc段結合吞噬細胞(巨噬細胞、中性粒細胞)表面的Fc受體,促進吞噬。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: Fc段結合NK細胞等效應細胞表面的Fc受體,觸發效應細胞殺傷被抗體標記的靶細胞(如病毒感染細胞、腫瘤細胞)。激活補體系統: 經典途徑中,抗體(主要是IgM和IgG)結合抗原后,其Fc段可結合并激活補體C1q,啟動補體級聯反應,導致:a) 病原體被直接裂解;b) 產生調理素促進吞噬;c) 招募炎癥細胞。穿越胎盤/黏膜: IgG的Fc段可結合胎盤滋養層細胞的FcRn受體,將母體抗體傳遞給胎兒,提供被動免疫。sIgA可通過黏膜分泌,在黏膜表面發揮局部免疫作用。核心定義:同一個B細胞克隆,在免疫應答過程中,在T細胞和細胞因子的調控下,可以改變其產生的抗體重鏈恒定區的類型(IgM -> IgG, IgA, IgE),從而改變抗體的類別/同種型。意義:不改變抗體的特異性(可變區相同),但改變了抗體的效應功能(Fc段不同)和分布(如IgA在黏膜,IgE在抗寄生蟲和過敏),使免疫應答更加適應不同的病原體入侵部位和清除需求。文章來源于微信公眾號《劉小米的線圈本》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